+852 2850 5050

查詢熱線

健康雜誌

膽石突襲 痛楚難當 切除膽囊免後患

膽石產生的劇烈痛楚,相信無人能夠忍受,切除膽囊是達至根治的唯一方法。雖然失去膽囊,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這種不可逆轉的狀況是可以避免。外科專科醫生說,經常進食油膩食物、多肉少菜、食無定時是引致膽石形成的高風險因素,改善飲食習慣,絕對可以大大減低甚至避免膽石生成。 如進食後感到右上腹脹痛,有可能是膽石,宜見醫生檢查清楚。 「如果痛楚分做十級,我想膽石帶來的痛,至少有七至八級,一年內經歷三次這種痛楚,只能怪自己的健康意識不夠。」伊雯說。三十三歲的伊雯去年第一次生膽石,她記得當時腹部痛感炸裂,而且有發燒及面色發黃,即時趕入急症室求診。診斷下,發現有膽石卡在她的膽管引致膽管發炎及黃疸,醫生立即為她進行膽管鏡手術,清走膽石及處方抗生素消炎。對方建議伊雯數星期後再進行手術切除膽囊,避免病情復發,惟她考慮到自己年紀尚輕,對此感到猶疑,希望暫時觀察病況再作決定,怎料有一晚,疼痛又來襲。伊雯憶述,第二次疼痛是半年後,醫生再勸喻她切除膽囊,否則情況只會繼續發生,她始終擔心失去了膽囊,日後身體或未能適應,故此再次拒絕。這次決定,促成她第三次疼痛,無計可施下,她終於接受膽囊切除手術。「我曾經問醫生︰『為甚麼我會在一年內出現三次類似情況,這真的令我感到很困擾。』結果手術後,終於有答案了。醫生在我的膽囊發現很多微小的膽石,正因為它們是小顆粒,更容易跌入膽管導致病發,如果一日不切除膽囊,這個計時炸彈只會一直埋藏在我的身體。」在香港,生膽石情況可謂相當普遍,仁安醫院外科顧問醫生王韶宏醫生每年就處理不少膽石個案,回顧患者病史,發現很大程度與生活與飲食習慣有關。 有些過敏症狀如濕疹在幼兒時期出現,令BB苦不堪言。 飲食西化 不規律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生膽石最主要因素,例如經常進食油膩食物,身體攝取油分太多,便會積聚脂肪令膽固醇過高,增加患上膽固醇結石的風險。另一個原因是食無定時,使膽囊失去應有規律,無法正常排空膽汁而積聚在內,令膽石更易形成。」究竟膽石是怎樣形成,它與膽囊的作用又是甚麼呢?王醫生說,膽囊位處肝臟以下,長約八至十二厘米,寬三至五厘米,容量約為三十至六十毫升。它具有濃縮及儲存膽汁的作用,膽汁則由肝臟製造,能幫助身體消化脂肪及其他物質,每當我們進食,膽囊便會釋出膽汁以分解油脂及促進消化,若然我們飲食不規律,餐與餐之間相隔太長,膽汁濃度會過高而達至飽和狀態,變得更容易結晶而形成膽石。不過,並非所有生膽石的人會如伊雯般出現劇痛,王醫生指大約七至八成個案沒有病徵,若然膽石體積太大,膽囊收縮時便會擠壓膽石引發痛楚,痛感會由右上腹延伸至背部肩胛骨位置,更可能持續數小時及令人冒冷汗;部分患者的膽石更會卡在膽管及胰臟管引致發炎、發燒及黃疸,這解釋到伊雯為何出現臉色發黃等徵狀。有時候,部分膽石患者未必出現劇烈痛楚,可能只是上腹輕微脹痛,以及伴隨噁心及消化不良等看似與胃痛相同的徵狀,但其實膽石較多於飯後發生,特別是吃得太油膩或太飽。而痛感有機會影響右邊背部,這些特徵有助我們分辨兩者,避免延誤治療。 轉載自 東周刊 EASTWEEK 999期 2022-10-18 健康板塊 仁安健康領域 Whatsapp 查詢

兒童過敏症診治有法 及早中止「過敏進行曲」

近十餘年,兒童受濕疹、食物敏感及鼻敏感等困擾情況愈見普遍,除了兒童受苦,父母在日常照顧上亦疲於奔命。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專科醫生說,兒童過敏症有一個發展進程,就像「進行曲」一樣。盡早揪出致敏原並接受脫敏治療,對成長最有利! 兒童過敏症發作時不但影響生活,亦會影響學習及成長。 小朋友愛吃、愛玩,但某些小朋友在進食甚至日常生活都十分小心,否則會誘發嚴重後果,三歲的軒軒是其中一員,儘管他愛吃非常,唯獨花生不敢輕易放入口,這與他早前不快的經歷有關。 「軒軒幾個月前第一次吃花生醬麵包,一吃之下,頓時氣喘及臉部腫脹,他不停大哭,我和丈夫趕急把他送到醫院,接受過急救治療後,醫生建議我們帶他見兒科或過敏病科專科醫生,進行致敏原測試。我們照做,醫生安排皮膚測試,證實原來他對花生敏感。」軒軒媽媽周太說出原由,這次經歷也令她警惕,每當軒軒接觸從未吃過的食物,都會讓他先淺嚐,沒大問題才會放心。 據統計,全球多達四至五成學童對一種或多種常見致敏原出現敏感,而本港大約每二十名兒童便有一人患有食物過敏或濕疹,情況甚為普遍。 有些過敏症狀如濕疹在幼兒時期出現,令BB苦不堪言。 過敏反應 成因各異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專科醫生蔡宇程醫生表示,濕疹、食物敏感、哮喘及鼻敏感是最常見的兒童過敏問題,成因不一。 「以濕疹為例,小朋友天生皮膚及體質較為乾燥屬於先天因素,後天因素則包括空氣污染物或身邊充斥致敏原等。相反,食物過敏則沒有先天因素可言,原因至今未明,惟一些風險因素或令其容易發生,例如嬰孩患有濕疹,將來有食物過敏的機會相對較高。」 有人認為遺傳是過敏症其中一個決定性因素,蔡醫生指這非必然,雖然一些罕見基因病變引起的炎症,或連帶導致過敏反應,但不代表父母或兄弟姐妹對某些物質過敏,該小朋友便會有同樣情況,只是風險相對較高而已。 醫學界會用「過敏進行曲」形容兒童過敏疾病的進程,敲響第一部曲的是濕疹,三至六個月大開始浮現,至六至九個月大,兒童接觸固體食物時,第二部曲食物過敏便可能奏起,直到三、四歲,或有氣管敏感誘發哮喘情況,再長大一點去到五至六歲,就有機會出現鼻敏感。 不論是哪種過敏症,總令父母憂心,蔡醫生說,過敏引起的症狀分為慢性及急性,例如進食雞蛋或奶類製品引起濕疹,會令小朋友感到皮膚痕癢,部分患者更可能會抓損皮膚至流血、甚或受細菌感染,連帶睡眠質素也會下降;急性症狀則可能是出現蕁麻疹、臉部及嘴部腫痛、嘔吐或呼吸困難等。 哮喘是兒童過敏進行曲的第三部曲,通常在三至四歲出現。 轉載自 東周刊 EASTWEEK 997期 2022-10-04 健康板塊 仁安健康領域 Whatsapp 查詢

小朋友提早變大人 兒童早熟 關個腦事

子女快高長大當然是父母所期望,不過有小朋友可能會較早出現性徵,更早體驗青春期的到來。今期兒科專科醫生會為大家探討兒童早熟問題,以及如何透過治療協助這班小朋友愉快成長。嵐嵐自從升上三年級後,身體呈現微妙變化,這些轉變令她深感自己與其他同學不同,顯得相當自卑及懊惱。嵐嵐媽媽透露,當時年僅九歲的囡囡竟然有月經,直言對此大惑不解,小小年紀的嵐嵐更以為自己流血,擔心得經常哭泣,令心痛不已。自從初次來經,嵐嵐的發育迹象陸續浮現,胸部隆起、臉頰生長暗瘡,有幾次甚至月經沾污了校服。「囡囡跟我說,為甚麼自己外表與同學不一樣,甚至被同學取笑古怪!」唯有與女兒接受發育評估,最終診斷出嵐嵐的生理變化是早熟所致。 八、九歲兒童仍然蹦跳好動,原來已經開始青春期發 性徵初現嚇壞孩子 當小朋友步入青春期,即女孩子大約在八歲後,胸部會開始發育,身高在隨後兩、三年飆高,並會長出體毛,十一、十二歲時開始有月經;男孩子則會在九歲後睪丸脹大,普遍會於十三、四歲起發育,聲音變得低沉、長高及出體毛。 「若然女孩子在七歲時胸部脹大或九歲前有月經,或男孩子在九歲前出現發育迹象,便可定義為早熟。」仁安醫院兒科專科曾穎茵醫生就曾處理過不少早熟個案,有女孩子更早於八歲時已初遇經期。 曾醫生說,由於女孩子的外表變化較為明顯,胸部稍為隆起便能已知一二,相反男孩子最初僅會睪丸脹大,父母未必為意,直至變聲、出暗瘡、有鬍子及體味增加才會察覺,相對地較少被發現有早熟問題。 近年,有研究就把早熟的定義推前,例如女孩子在七歲時,胸部開始隆起為正常現象,惟曾醫生指若然發育速度過於急速,有機會是疾病性原因所致,父母必須及早正視,否則不但損害健康,對小朋友的心理及社交生活也會造成深遠影響。像嵐嵐的個案,她當時便因突然遇上月經,身體出現急劇變化而情緒飽受困擾,甚至被同學取笑,幸而Ice果斷替她安排了診斷,最終醫生評估其為中樞性早熟,非由其他疾病所致。 兒童進入青春期後會快速長高 醫生會安排兒童拍一張左手X光片,以檢視骨齡。 轉載自 東周刊 EASTWEEK 996期 2022-09-27 Book A 健康板塊 仁安健康領域 Whatsapp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