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2850 5050

查詢熱線

Admin

持續背痛要注意 可能是脊椎關節炎

持續腰背痛? 可能是脊椎關節炎, 宜盡早求醫 都市人工作繁重,日以繼夜於室內使用電腦進行文書工作,腰酸背痛極為常見。但如果背脊疼痛嘅狀況超過三個月以上,伴隨早上持續痛楚及僵硬,便有可能患上脊椎關節炎。脊椎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炎症,係由於自身免疫系統錯誤辨認身體組織,以致患者脊椎關節、周圍關節及骶骼關節發炎。早期患者病徵主要為背部感到疼痛,可能與普通機械式背痛混淆,以致延遲診斷,錯失早診早治的機會。 超過三個月持續背痛 要倍加留心 因姿勢不正確或勞損所引起嘅背痛,一般會除休息或改善姿勢於三個月內逐漸改善。但如果疼痛持續三個月或以上,伴隨明顯早上時身體僵硬,而疼痛於休息或者睡眠之後反而會變得更明顯,便有可能是脊椎關節炎的早期症狀。除背脊疼痛以外,患者更加可能出現手腳周邊關節發炎,腳踭或筋腱接着點疼痛,部份病人更有眼睛發炎或腸道炎徵狀。 先進儀器幫助及早診斷 風濕科醫生會全面評估病人的症狀、家族病史,副以身體檢查,初步評估病人患上脊椎關節炎嘅可能性。醫生亦都會透過血液檢驗,量度病人血液的發炎指數包括紅血球沉降(ESR) 及丙型反應蛋白(CRP) 。發炎指數上升即代表病人體內炎症活躍。如病人體內帶有HLA-B27 抗原,即有更大機會患上脊椎關節炎。傳統上風濕科醫生會以X光檢查下脊椎及骶髂關節有否增生及粘連融合,去輔助診斷。但近年研究指出,磁力共振檢查比傳統X光更早期診斷脊椎及骶髂關節有否炎症,從而協助醫生更早診斷病情。 抑制發炎 達到長期緩解病情及預防並發風險 脊椎關節炎主要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治療目的為達致病情緩解,避免脊椎關節粘連融合,長遠有助減少心腦血管併發症及改善病人生活素質。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NSAIDs) 是第一線治療脊椎關節炎藥物,可以緩解病人痛楚及減輕發炎反應,但並不能長遠改變疾病進程及避免脊椎粘連變形。長期服用亦會增加腸胃出血風險及有機會影響肝腎功能。傳統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 (DMARDs) 可改善患者周邊關節發炎情況,但對於中軸關節 (即脊椎及骶骼關節)效果並不理想。病情持續活躍患者,經醫生評估後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可以迅速及有效地舒緩症狀,盡早達致病情緩解。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物的作用原理為精準抑制體內引發發炎反應的腫瘤壞死因子 (TNF) 或白細胞介素 (interleukin),從根本抑制導致發炎的機制,進而及早控制病情及減少,長遠減少關節粘連變形及心血管風險。及早的病情控制對改善患病者的生活素質及盡早回復正常生活尤為重要。 文章作者為風濕病科專科醫生何智醫生提供

膽石突襲 痛楚難當 切除膽囊免後患

膽石產生的劇烈痛楚,相信無人能夠忍受,切除膽囊是達至根治的唯一方法。雖然失去膽囊,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這種不可逆轉的狀況是可以避免。外科專科醫生說,經常進食油膩食物、多肉少菜、食無定時是引致膽石形成的高風險因素,改善飲食習慣,絕對可以大大減低甚至避免膽石生成。 如進食後感到右上腹脹痛,有可能是膽石,宜見醫生檢查清楚。 「如果痛楚分做十級,我想膽石帶來的痛,至少有七至八級,一年內經歷三次這種痛楚,只能怪自己的健康意識不夠。」伊雯說。三十三歲的伊雯去年第一次生膽石,她記得當時腹部痛感炸裂,而且有發燒及面色發黃,即時趕入急症室求診。診斷下,發現有膽石卡在她的膽管引致膽管發炎及黃疸,醫生立即為她進行膽管鏡手術,清走膽石及處方抗生素消炎。對方建議伊雯數星期後再進行手術切除膽囊,避免病情復發,惟她考慮到自己年紀尚輕,對此感到猶疑,希望暫時觀察病況再作決定,怎料有一晚,疼痛又來襲。伊雯憶述,第二次疼痛是半年後,醫生再勸喻她切除膽囊,否則情況只會繼續發生,她始終擔心失去了膽囊,日後身體或未能適應,故此再次拒絕。這次決定,促成她第三次疼痛,無計可施下,她終於接受膽囊切除手術。「我曾經問醫生︰『為甚麼我會在一年內出現三次類似情況,這真的令我感到很困擾。』結果手術後,終於有答案了。醫生在我的膽囊發現很多微小的膽石,正因為它們是小顆粒,更容易跌入膽管導致病發,如果一日不切除膽囊,這個計時炸彈只會一直埋藏在我的身體。」在香港,生膽石情況可謂相當普遍,仁安醫院外科顧問醫生王韶宏醫生每年就處理不少膽石個案,回顧患者病史,發現很大程度與生活與飲食習慣有關。 有些過敏症狀如濕疹在幼兒時期出現,令BB苦不堪言。 飲食西化 不規律 「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生膽石最主要因素,例如經常進食油膩食物,身體攝取油分太多,便會積聚脂肪令膽固醇過高,增加患上膽固醇結石的風險。另一個原因是食無定時,使膽囊失去應有規律,無法正常排空膽汁而積聚在內,令膽石更易形成。」究竟膽石是怎樣形成,它與膽囊的作用又是甚麼呢?王醫生說,膽囊位處肝臟以下,長約八至十二厘米,寬三至五厘米,容量約為三十至六十毫升。它具有濃縮及儲存膽汁的作用,膽汁則由肝臟製造,能幫助身體消化脂肪及其他物質,每當我們進食,膽囊便會釋出膽汁以分解油脂及促進消化,若然我們飲食不規律,餐與餐之間相隔太長,膽汁濃度會過高而達至飽和狀態,變得更容易結晶而形成膽石。不過,並非所有生膽石的人會如伊雯般出現劇痛,王醫生指大約七至八成個案沒有病徵,若然膽石體積太大,膽囊收縮時便會擠壓膽石引發痛楚,痛感會由右上腹延伸至背部肩胛骨位置,更可能持續數小時及令人冒冷汗;部分患者的膽石更會卡在膽管及胰臟管引致發炎、發燒及黃疸,這解釋到伊雯為何出現臉色發黃等徵狀。有時候,部分膽石患者未必出現劇烈痛楚,可能只是上腹輕微脹痛,以及伴隨噁心及消化不良等看似與胃痛相同的徵狀,但其實膽石較多於飯後發生,特別是吃得太油膩或太飽。而痛感有機會影響右邊背部,這些特徵有助我們分辨兩者,避免延誤治療。 轉載自 東周刊 EASTWEEK 999期 2022-10-18 健康板塊 仁安健康領域 Whatsapp 查詢

生活小知識: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一種骨骼新陳代謝的病症。當骨質密度減少,骨骼結構就會變得脆弱,因而容易導致骨折,帶來痛楚及引發其他併發症(如骨折及駝背等問題)。 骨質疏鬆的成因: 要了解骨質疏鬆的成因,就先要知道骨骼的運作方法。骨骼是一個動態的器官,並會不斷由新的組織取代舊有的組織。在三十歲後,製造骨組織的速度會開始減慢,令流失的速度比製造的快,引致骨骼脆弱。 常見骨質密度檢查方法 超聲波(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 雙能量 X 光吸收測量儀(DEXA/ DXA) 驗血 骨質疏鬆的治療方法 視乎不同病例,醫生會建議不同的治療方法。常見的藥物治療方法如下: 副甲狀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副甲狀腺素能夠刺激身體製造新的骨質,強化骨質密度。患者需每天進行皮下注射。 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雙磷酸鹽為主要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可以控制骨質分解的速度。這適用於因停經及長期服用類固醇,而引致骨質疏鬆的人士。視乎藥物的種類及服用或注射方法,患者或需每日、每週、每月或每年進行藥物或注射治療。 RANKL單株抗體(Denosumab):RANKL單株抗體透過抑制破骨代謝活動進行治療,患者需每半年接受注射。 骨質疏鬆的預防方法 除了先天提及的高危因素外,其實上面所提到的不良生活習慣,只要能正視的話,已可大大減低或紓緩骨質疏鬆出現的情況。 包括接觸適量陽光讓皮膚產生維他命D,幫助吸收鈣質,及透過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鈣質及維他命D,例如進食奶類食品、豆品、深綠色蔬菜、連骨或殼類食用的魚類及海產等。 #骨質疏鬆症 #健康 Whatsapp 查詢

實用指南:懷孕期間營養建議

讓您身體裏面的小生命健康發育不是一年容易的事,因此您在懷孕期間吃的東西很重要!以下是跟據衛生署及其他網上醫學文章懷孕期間應注意要吸收的三種營養素: 營養建議1:葉酸 懷孕前至懷孕的首三個月,婦女每日服用至少400微克葉酸補充劑 (不應多於1000微克);您可能已經知道這一點,但是葉酸(也稱為維他命B9)是一種超級必要的營養素,因此醫生可能已經建議您在懷孕前食用更多的葉酸。葉酸存在於菠菜、豆類、蘆筍、花生、橙和強化穀物等食物中,大多數醫生建議每日都補充葉酸。 營養建議2:鐵 在懷孕期間,孕婦需要在飲食中增加鐵的含量,以避免貧血及危害到您的胎兒。動物產品(如肉類)中的鐵最容易被人體吸收。如果您不吃肉,則將植物來源(如豆類)中的鐵與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或飲料)配合,因為維他命可增強鐵的吸收。 營養建議3:鈣和維他命D 它們一起時可以建立和加強胎兒的骨骼和牙齒。含豐富鈣質的食物包括乳製品、魚和菠菜、西蘭花和羽衣甘藍等綠葉蔬菜。一些穀物和果汁也含豐富鈣質。維他命D的最佳來源是三文魚等肥魚,但坊間也有強化維他命D的牛奶和果汁供選擇。 了解詳情: https://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woman/20036.html http://www.mayoclinic.org/……/art-20045082…… https://www.acog.org/……/FAQs/Nutrition-During-Pregnancy #健康 #懷孕 Whatsapp 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