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著幫助診斷消化道內胃腸疾病
膠囊內視鏡檢查
馬上開始你的專業可信的醫療服務
提供膠囊內視鏡檢查
膠囊內視鏡是一種嶄新的儀器,透過吞服膠囊,將消化道內的影像無線傳送至體外的記錄儀。膠囊體積如一粒藥丸般的大小,附有小型無線攝影機。透過膠囊內視鏡,可直接目測食道、胃、小腸及大腸部位。
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膠囊內視鏡,分別應用於食道、小腸及大腸。此檢查可顯著幫助診斷消化道內胃腸疾病(如隱性的腸胃道出血、炎症性腸病、小腸息肉或腫瘤及乳糜腹瀉等)。一般情況下,膠囊內視鏡會在手術後八小時內自然排出體外。
患者只需吞下如維他命丸的膠囊內鏡,它就會如微型潛艇般漫遊人體,隨腸蠕動前進,膠囊內鏡一秒可拍攝兩張影像,在八小時的過程,共拍得超過六萬張相,最後會串成一個如影片的檔案,而膠囊內鏡最後會自行排出體外。

膠囊內視鏡適用檢查症狀參考
膠囊內窺鏡是一種在膠囊中設置無線攝影機的診斷工具。這種無痛且非入侵性的工具可提供小腸內部影像。
受檢者須吞下膠囊,膠囊會通過食道、胃部,最後到達小腸,從而拍攝數萬幅影像,並將其記錄在配戴於患者腰部的腰帶硬碟中。藥丸最後會隨糞便排出。

腹痛
造成肚子痛的原因很多,而輕重程度也各有不同,有些是稍微忍忍、休息一下就會緩解或是恢復正常,但有許多種肚子痛的原因卻極可能是大病發生的徵兆,千萬不可輕忽大意。

腹瀉
腹瀉看似平凡,但未必只是單純的腸胃不佳或吃壞肚子,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例如腸癌的少數不明顯症狀也包括腹瀉。

移除造成腸道堵塞的異物
如未及早治療腸道阻塞,有機會會引發其他更嚴重的病症,包括電解質失衡、急性腎衰竭、脫水及因腸道穿孔而引致的腹膜炎。

腸胃道出血
無論患者是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若失血過多,都會造成休克、神智不清或失去意識,嚴重者有機會導致死亡。

炎症性腸病
病徵包括大便帶血和黏液、腹瀉、肚痛、體重下降、發燒及消化道以外的器官如眼睛、皮膚和關節發炎等,症狀更會終身伴隨病人。
膠囊內窺鏡檢查過程
膠囊內窺鏡檢查是利用吞服式内置無線攝錄相機的膠囊,進行無痛內鏡消化系統攝影,以評估消化道小腸問題。
它的體積約為一粒較大的藥丸 (11mm x 26mm),內藏小型攝影機,這種無痛且非入侵性的工具可在經過消化道時,拍攝腸內情況,並把彩色影像傳送並記錄於貼在腹部的接受器,幫助醫護人員診斷一些復發性或持續的異常狀況或不明徵狀,如:腹痛、腹瀉、流血或貧血。膠囊內窺鏡主要診斷小腸疾病,多數在進行胃及大腸內窺鏡未能找出病因,才進行膠囊內窺鏡檢查。
膠囊內窺鏡檢查流程一
檢查前之準備
- 受檢者需簽署同意書,需知悉及明白檢查的原因、過程及可能出現之併發症。
- 受檢者應告知醫護人員所有以往病歷、曾進行過的手術、最近所服用的藥物及因藥物而引致的併發症。
- 請於檢查前七天停服含鐵補充劑。
- 術前6小時禁止飲食。
- 腸道必須乾淨。
- 請遵照醫護人員之指示,並按時飲用潔腸劑及注意飲食及潔腸指引。
- 為免影響感應貼的黏性、請勿在腹部搽抹潤膚露或香粉。如有需要,應按醫護人士指示剃去腹部肚臍上下約十五厘米範圍的體毛。
- 請勿塗唇膏或潤唇膏,以免影響影像質素。
- 請穿著寬身上衣(女士請勿穿著連身裙)。
膠囊內鏡窺檢查流程二
膠囊內鏡窺檢查過程
- 檢查前,醫護人員會在受檢者身上不同部位貼上接收儀器,並在腰間戴上數據記錄儀;
- 病人以水送服一粒膠囊內視鏡,醫護人員會用監控儀器確認膠囊內視鏡已進入病人胃部;
- 在吞服膠囊約 2 個小時後,醫護人員會定時檢視膠囊的位置,及作出相關安排。
- 約 4 小時後,當醫護人員鑒定膠囊已進入小腸,可依照指示進食少量食物。
- 檢查期間,可自由活動。
- 自由活動期間,需每隔 15 分鐘查看數據記錄儀的指示燈是否有藍色閃爍,確保每秒閃爍兩次。(緊記 – 不要靠近强電磁場源,例如 MRI 設備或非專業無綫電設備(如路由器)等。)
- 為免影響記錄數據,在此期間請不要拆除記錄儀設備或將腰帶取下,避免數據記錄儀突然受到移動或遭受重擊。
膠囊內窺鏡檢查流程三
膠囊內窺鏡檢查後須知
- 於膠囊內視鏡排出前,不能接近任何強力電磁區域,如磁力共振儀器。
- 如在檢查過程中出現腹痛、噁心或嘔吐等現象,應立即聯繫醫護人員跟進。
- 當膠囊從體內排出後表示膠囊內視鏡檢查結束。
- 在檢查結束及退回所有儀器兩小時後,便可恢復正常飲食及活動。
膠囊內窺鏡風險及併發症
膠囊內視鏡檢查是非常安全的。檢查期間受檢者不會有任何感覺。在少數腸道有狹窄的受檢者中,膠囊內視鏡或不能通過狹窄處而停留在腸道中,或會因此出現腸道閉塞現象。受檢者或需要接受小腸內視鏡將膠囊拿出,或接受手術治療。
可能出現的併發症狀
本港檢查大腸癌最常用的方法是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其實早在2012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已經指出,市民對大腸癌檢查卻步的原因主要是尷尬及害怕痛楚,因此,市民接受大腸癌篩查的比率仍屬偏低,從而引入嶄新的大腸膠囊內視鏡技術。
當年(2012年),研究所創辦總監沈祖堯教授表示,這嶄新的檢驗方法準確、安全、入侵性低,亦無需使用鎮靜劑,相信市民會較容易接受。研究所總監陳家亮教授亦指出,此項技術能有效預防大腸癌,除了可用於全民篩查外,更可為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的病人作診斷,以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
體積如一粒藥丸般大小,直徑約11.4mm,長度26.2mm,重約3g
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膠囊內鏡,分別應用於食道、小腸及大腸。食道的膠囊有兩個鏡頭,可以一前一後拍攝每秒 14 張影像;而大腸膠囊亦有兩組鏡頭,當進入胃部後 3 分鐘就會先關閉,而在一小時後再拍攝大腸的情況。
- 隱性或顯性的腸胃道出血
- 不明原因的鐵質缺乏性貧血
- 懷疑及跟進腸道克隆氏病(炎症性腸病之一)
- 懷疑患上小腸腫瘤或息肉等小腸膠囊內視鏡檢查需時約9小時,期間受檢者可自由走動。
多年來,膠囊內視鏡檢查可說非常安全,檢查期間受檢者不會有任何感覺。不過在少數腸道有狹窄的受檢者中,膠囊內視鏡或不能通過狹窄處而停留在腸道中,或會因此出現腸道閉塞現象,受檢者或需要接受小腸內視鏡將膠囊拿出,或接受手術治療。過往,亦有部分人士因為腸道蠕動慢,或膠囊在胃中停留較長時間,導致沒有完成檢查,膠囊已經電量耗盡了。

腸胃疾病中心醫生

陳力元醫生
Dr Chan Lik Yuen, Henry
醫院副院長 | 內科部門主管 | 腸胃肝臟科主管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范探亭醫生
Dr Fan Tam Ting, Tina
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李永恒醫生
Dr Li Wing Heng, Simon
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內科榮授院士

吳志豪醫生
Dr Ng Chi Ho
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英國威爾斯大學院實用皮膚科文憑
-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 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理學碩士

彭慶茵醫生
Dr Pang Hing Yan, Sandy
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
- 澳洲雪梨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澳洲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黎錫滔醫生
Dr Law Sze Man, Tracy
腸胃肝臟科高級顧問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馮明杰醫生
Dr Fung Ming Kit, Terence
外科部門副主管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學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李澤民醫生
Dr Li Chak Man, Jimmy
外科顧問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姚英翔醫生
Dr Yiu Ying Cheung, Raymond
外科顧問醫生
- 英國劍橋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學士
- 英國劍橋大學碩士
- 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鄺國雄醫生
Dr Kwong Kwok Hung
外科專科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