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2850 5050

查詢熱線

絕對要正視的表皮囊腫

粉瘤及脂肪瘤治療

馬上開始你的專業可信的醫療服務

普遍粉瘤及脂肪瘤症狀

粉瘤,又稱為表皮囊腫(Epidermal Cyst),從外觀上是一個半圓凸出皮膚,從幾毫米甚至幾厘米不等,有時如冰山一角:看上去可能不大,但用手檢查時可能內裡是比外觀大很多。

粉瘤是因為表皮受創傷或阻塞而形成,這時表皮細胞從傷口往內生長就形成一個袋子,囊腫正中間多會見到一點微微凹陷的小黑點,這就是粉瘤連接表皮的位置。

表皮細胞所分泌的角質蛋白會在囊腫裡積聚,久而久之,角質蛋白及其他分泌物越積越多,從而令表皮腫脹起來,變得越來越大,當囊腫內壓力太高時,可分泌出如芝士狀的分泌

但因為囊腫表皮細胞的「袋」仍然存在,即使有部分分泌物滲出後仍可重新累積起來,囊腫亦可能受細菌感染而出現增大及疼痛等病徵。一些經常生暗瘡,油脂分泌較旺盛人士較大機會患上,粉瘤常見於面部、頭皮、耳朵,不過身體各個皮膚位置均有機會出現。

粉瘤大多埋藏在皮膚或皮下組織,通常生長在面、耳、胸或背,會慢慢長大,有機會發炎及併發成膿瘡,建議患者能盡速就診。

一般脂肪瘤種類

粉瘤/脂肪瘤(Lipoma)

脂肪瘤中最常見的一款,長於皮下組織,主要由脂肪細胞組成。

血管脂肪瘤(Angiolipoma)

血管脂肪瘤是成熟的脂肪組織與異常增生的血管組織,兩者混合形成的特殊類型脂肪瘤。

纖維脂肪瘤(Fibrolipoma)

纖維脂肪瘤的成熟脂肪組織內,含有較多纖維組織。

梭形細胞脂肪瘤(Spindle Cell Lipoma)

腫瘤由成熟脂肪細胞和一致性梭形細胞組成。

棕色脂肪瘤(Hibernoma)

又叫冬眠瘤,是由棕色脂肪細胞組成的良性瘤。

粉瘤及脂肪瘤手術治療參考

如果粉瘤不斷變大、疼痛、影響外觀或曾經受感染的話也可考慮手術移除。但當囊腫有明顯受感染跡象的時候,則未必是手術最佳時間,因為這時做手術的話傷口受感染的風險增加,也會降低整個完整切除囊腫的機會

所以這時可能會考慮先針刺放膿、處方抗生素、注射類固醇等方法,先處理炎症。當感染受控後,才再考慮以手術將整個粉瘤切除。

手術一般可於局部麻醉下完成,於囊腫表面的小黑點位置切一細小開口,盡量將整個藏於皮膚下的「袋」取出,雖然手術可留下傷痕,但可大大減少復發風險。

如懷疑自己皮膚出現粉瘤,切勿用力擠壓,因為這樣非但不能改善情況,反而可能令皮膚出現傷口,增加粉瘤受感染風險;一般單單用外用藥膏亦不能有效治療,所以有需要的話最好盡快求診。

脂肪瘤常見問題

脂肪瘤是由脂肪細胞積聚而成的良性瘤,可屬單發性(僅有一顆)或多發性(超過一顆長於身體相同或不同部位),質感柔軟。

若涉及遺傳因素,患者的脂肪瘤數量通常較多。在觸碰血管脂肪瘤時,可能會產生痛楚感覺。

脂肪瘤多數會長在脂肪組織較多的地方,包括頸部、四肢近端、前臂、臀部以及軀幹,也是常見的位置;家族性遺傳的多發性脂肪瘤則多數長在患者的前臂與大腿。

脂肪瘤最常出現於 40 至 60 歲左右之人士,男女都有機會遇上此問題。

脂肪瘤的成因包括:

  • 體重過重、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的人士
  • 家族性遺傳
  • 經常生氣、煩燥不安、憂思過度以致傷及肝脾
  • 工作和生活壓力大、經常熬夜
  • 飲食不規律、長期吃肥膩和高膽固醇類食物、過度飲酒

飲食不規律、長期吃肥膩和高膽固醇類食物,以及過度飲酒的人士,比較容易有脂肪瘤。很多人認為身形肥胖者才會長出脂肪瘤,但其實這並無醫學根據,臨床上亦有不少偏瘦人士會長脂肪瘤。

脂肪瘤屬良性瘤,而產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不到1%,脂肪瘤亦極少癌變。若脂肪瘤感覺痛楚,迅速長大、摸起來堅硬或影響日常生活,就應該盡快求醫,進一步檢查或直接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