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2850 5050

查詢熱線

打擊本港最常見的癌症

結腸內視鏡檢查(腸鏡)

馬上開始你的專業可信的醫療服務

提供照腸鏡檢查

2018年8月,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公布一項患病統計,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在2016年,大腸癌導致2089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4.7 %。

2018年,香港中文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全球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肥胖問題在發達國家、尤其是年輕人口愈來愈嚴重。由於肥胖可引致腸道微生物群轉變,這可能是愈來愈多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因素之一。

結腸內視鏡檢查(腸鏡)是利用一條柔軟而可彎曲的內視鏡由肛門進入直腸,經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盲腸部位進行大腸檢查。醫生在電視螢光幕觀察腸內的狀況或病變,如腫瘤、潰瘍或息肉等,有需要時,醫生會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或作止血或息肉切除。

ENT workstation in the clinic

普遍腸鏡檢查症狀參考

腸內窺鏡(Colonoscopy)又稱為大腸鏡或下消化道內窺鏡,是一種用作檢查下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的檢查方式。一條末端裝有鏡頭、直徑約1.3cm的軟管會經肛門進入身體,以即時影像方式,能夠直接觀察腸道內情況,包括是否有腫瘤、潰瘍和瘜肉等病變,有需要時亦可抽取組織化驗。

大便有血

血便就是糞便中帶有血液,可能是來自上消化道(包括胃部、小腸前端)或下消化道(主要指小腸後端與大腸)的疾病所引起。

腸癌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大多數大腸癌是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形成。瘜肉通常是良性的,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

腸炎

小腸炎的症狀差異很大,依具體病因和其他例如個體差異或不同的疾病階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痔瘡

痔瘡是由肛門的細小血管和結締組織形成,它可分為內痔及外痔。通常痔瘡變大或發炎時才會引發徵狀。

瘜肉、腫瘤

腫瘤是一群異常增生、多餘的細胞,可能在任何器官或部位發生;腫瘤的生長和分裂速度比一般細胞快得多,且會不斷增生,最後影響到人體功能。

照腸鏡檢查過程

大腸癌篩查是指在未有明顯症狀前作檢查和診斷,亦有助識別較高危人士;大腸癌篩查普遍視為確診前的重要一步,若能夠於大腸癌出現症狀前確認潛在風險,有效防範於未燃。

大腸鏡是一個可彎曲和操縱的檢測儀器,進入大腸並探入可能會長瘜肉的部分做採樣檢體,有必要可直接移除該大腸瘜肉。

照腸鏡檢查流程一

檢查前之準備

仔細聆聽醫護人員講解檢查原因、程序及有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並應告知:

  1. 對藥物或其他物質的過敏史
  2. 如果你是女士,應告知最後月經日期,確保未有懷孕
  3. 是否患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肺病等

檢查前 2 至 3 日

只可進食流質食物,如稀粥水或肉汁等,但不要過量飲用奶類飲品,進食低渣食物,避免攝取高纖維食物,如蔬菜、生果、麥皮等。

檢查前一天/或檢查當天

服用醫生處方的大腸清瀉劑,請按指示用瀉劑。(不建議受檢者自行購買服用)飲用瀉劑前,受檢者可先準備2公升的電解質水、清潔皮膚用的濕紙巾及凡士林。

檢查前六小時開始禁止飲食。

照腸鏡檢查流程一

照胃鏡檢查流程二

麻醉及腸鏡檢查

過程通常需時 30 分鐘至 1 小時,大腸內窺鏡是需要正規麻醉情況下進行,確保病人在熟睡情況下進行檢查,是不會感覺不適的。

檢查時,醫護人員需注入氣體令腸部輕度擴張才可清楚觀察腸內情況。如果在檢查後感到腹部脹痛及有便意,是正常現象。中心採用的氣體為二氧化碳,人體吸收二氧化碳比起空氣快150倍,因此採用二氧化碳代替空氣能減少病人術後腹脹不適的現象。

照胃鏡檢查流程二

照腸鏡檢查流程三

照腸鏡檢查後須知

  • 受檢者完成檢查後需要稍作休息。
  • 因曾注射鎮靜劑/麻醉藥,建議至少由一位成人陪同回家。
  • 可能會有術後流血的風險。如受檢者不能留港,請向相關醫護人員查詢清楚相關風險及商量應變方案。

照腸鏡檢查流程三

腸鏡檢查後腹脹不適及護理

基本上,一個健康、無家族性大腸直腸癌相關疾病史的人,應在50歲做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而有自身或家族疾病史的人,則應更早開始做大腸鏡檢查。而針對其他罕見疾病,或任何疑慮,請和專業醫生討論。

可能出現的併發症狀

檢查後若有腹脹、腹鳴、肛門不適等情況實屬正常,一般只需休息片刻,等注入的二氧化碳氣體經腸管吸收或經肛門排出後,就會自然好轉。

腸鏡檢查在極少情況下可能引致大腸穿孔或大出血,假如事後感到腹痛,或是出現腹部變硬脹、呼吸急促、皮下氣腫等症狀,即有可能是腸穿孔。請立即聯絡主診醫師確認。

 

腸穿破會導致腹膜發炎。患者須於全身麻醉下進行剖腹手術,修補或切除穿破的腸;據統計,術後死亡率約為百份之五。

 

當日檢查後半個小時若無腹部不適,即可開始正常進食。不過如果有進行切片檢查或息肉切除術的話,建議先進食一日低渣食物,隔日再逐漸增加纖維含量,同時忌食刺激、辛辣,不要飲酒。

如果檢查過程中有注射鎮靜劑及止痛劑,當日檢查後應儘量避免開車或從事精神集中的工作。如果有切除息肉,術後一週內都不宜運動或提重物,以免發生術後出血的情況

照腸鏡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清腸不徹底,腸道內有過多的糞便,令檢查無法清楚看見腸道黏膜。另外,如果病人對過程過份恐懼,腸道有機會出現痙攣,影響儀器通過。其實檢查失敗並沒什麼大不了,只要在下次檢查前做好生理和心理準備就可以。

cropped image of medical students standing in row at medical university

腸胃疾病中心醫生

陳力元醫生1

陳力元醫生

Dr Chan Lik Yuen, Henry

醫院副院長 | 內科部門主管 | 腸胃肝臟科主管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范探亭醫生

范探亭醫生

Dr Fan Tam Ting, Tina

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李永恒醫生

李永恒醫生

Dr Li Wing Heng, Simon

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內科榮授院士
吳志豪醫生

吳志豪醫生

Dr Ng Chi Ho

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英國威爾斯大學院實用皮膚科文憑
  •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 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理學碩士
彭慶茵醫生

彭慶茵醫生

Dr Pang Hing Yan, Sandy

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

  • 澳洲雪梨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澳洲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黎錫滔醫生

黎錫滔醫生

Dr Law Sze Man, Tracy

腸胃肝臟科高級顧問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馮明杰醫生

馮明杰醫生

Dr Fung Ming Kit, Terence

外科部門副主管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學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李澤民醫生

李澤民醫生

Dr Li Chak Man, Jimmy

外科顧問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姚英翔醫生

姚英翔醫生

Dr Yiu Ying Cheung, Raymond

外科顧問醫生

  • 英國劍橋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學士
  • 英國劍橋大學碩士
  • 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鄺國雄醫生

鄺國雄醫生

Dr Kwong Kwok Hung

外科專科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