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消化不良、胃酸倒流?
腸胃肝臟科檢查
馬上開始你的專業可信的醫療服務
提供腸胃肝臟科檢查
腸胃疾病於香港非常普遍,疾病覆蓋部位包食道、胃、小腸、大腸、膽、膽管及胰臟。
全面醫護集團提供經驗豐富的專業醫生,務求為大眾提供完善及安心的腸胃疾病治療。

腸胃肝臟科常見疾病
全面醫護集團為有需要人士提供一站式專科服務。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胃或十二指腸內黏膜受到破損,而嚴重的消化性胃潰瘍更會出現併發症:如消化道出血和急性穿孔的情況。

胃酸倒流
大部分胃酸倒流的成因,是由於下食道括約肌鬆弛,未能發揮作用,令胃酸倒流入食道。由於食道沒有黏膜保護,當胃酸倒流入食道時,會引起胸口灼痛、吞嚥困難等徵狀,患者多數於飯後感到不適。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可能只是暫時的小問題,但這些病徵亦可能顯示已有消化性潰瘍,即俗稱胃病,假若不加理會,嚴重的可導致穿孔或胃出血。

食道癌
食道癌是本港常見的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每年有五百多宗新症,其中男性佔四百多宗,明顯比女性為多。發病年齡由三十多歲開始,到65至70歲為最高峰。

胃癌
胃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每年有接近一千宗新症。男性的發病率較女性為高。平均發病年齡為68歲。近年來發現20至40歲的女性患者有明顯的增加。

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影響結腸及直腸的粘膜層,透過內窺鏡檢查有助確診,它的病徵與腸胃炎相似,如腹痛、持續或間歇性腹瀉等,還會出現大便帶血及明顯消瘦的情況。

腸易激綜合症
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是一種功能性腸胃問題,由腸道蠕動不協調造成,主要徵狀包括腹痛、大便習慣改變,肚瀉便秘交替發生、大便帶有黏液、排便時總有排不乾淨的感覺等。診症有一定難度,只能依靠臨床診斷,不能從化驗中確診。

腸癌
腸癌是最普遍及致命的癌症。近20年大腸癌症發病率有多於一倍的增長,並有新增的趨勢。 大腸癌的徵狀普遍有腹瀉或便秘、糞便帶血、腹部脹痛等。

克隆氏病
克隆氏症潛伏期由數個月至數年不等,初期病徵與腸胃炎有點相似,包括腹部不適、肚痛、肚瀉及明顯消瘦等。

隱閉性腸胃出血
隱性腸胃出血的定義為在胃鏡、大腸鏡及放射性檢查,如小腸造影後,腸胃出現持續或重複出現無明顯病因的出血情況。雖然實際上來說,通常被診斷患上原因不明出血情況的患者只基於胃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的單獨檢查結果,而不會進行放射性檢查。

吸收不良綜合症
吸收不良綜合症成因可能由不同疾病或腸道受傷引起,如其克隆氏症、乳糜瀉、放射性腸炎及腸道缺血等,又或因身體機能出現問題而未能產生消化某些食物所需的酵素導致。
腸胃肝臟科內視鏡檢查範疇參考
內視鏡檢查是把一個帶光源,末端裝有微型攝影機的幼長軟管進入身體器官檢查的過程。高清影像會傳送至顯示屏,讓醫生仔細觀察器官內部,發現器官內的不尋常組織、過敏、潰瘍及炎症,助醫生作出診斷及治療。
食道胃十二指腸內視鏡檢查(胃鏡)詳情
為何需要接受此檢查?
食道胃十二指腸內視鏡檢查(胃鏡)是利用一條柔軟而可彎曲的內視鏡由口進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進行上消化道檢查。醫生在電視螢光幕觀察上胃內的狀況或病變,如腫瘤、潰瘍或息肉等,有需要時,醫生會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或作止血或息肉切除。
- 貧血或腸胃出血
- 胃痛
- 胃酸倒流
- 吞嚥困難
- 原因不明之腹痛
- 瘜肉、腫瘤
- 胃癌普查
- 取出食道及胃內異物,例如魚骨等

- 醫生解釋檢查原因、過程及可能出現之併發症,病人明白後便可簽署同意書。胃鏡檢查可於門診或入院進行,請向醫生查詢。
- 如懷疑或已經懷孕,請於檢查前通知醫生。
- 請把現正服用的藥物告知醫生,尤其是糖尿藥物或影響血液凝固的藥物,例如:
– 阿士匹靈類藥物
– 關節炎藥物
– 抗血小板劑,如Plavix, Persantin, Pletaal, Pradaxa
– 薄血藥,如華法林(抗凝血劑)
– 胰島素
– 糖尿藥物
– 鐵質補充劑
– 所有中藥或草本治療物 - 術前六小時禁止飲食。
- 請脫下身上所有衣物(例如內衣褲、假牙、飾物和隱形眼鏡等),然後換上手術衣。
- 呼吸道併發症: 如吸入性肺炎
- 腸胃道出血機會率小於 1:1,000,穿破率 3:10,000,死亡機會率 1:10,000;如要接受內視鏡治療程序(如息肉切除、內視鏡止血等),出現併發症之機會較高。
- 喉部不適
- 暫時性腸胃氣脹
- 檢查後,應臥床休息,待鎮靜劑藥力消失後方可起床活動,而鎮靜劑藥物可能需要三至四小時才完全消失。
- 食道胃十二指腸內視鏡檢查(胃鏡)一小時後才能進食。
- 由於醫生在進行檢查期間把空氣打入胃內,以增加觀察範圍,所以病人檢查後會有輕微胃脹或痛的感覺,而喉部也會有些微不適。
- 若腹部有劇痛,請即通知醫護人員。
乙狀結腸內視鏡檢查詳情
為何需要接受此檢查?
乙狀結腸內視鏡檢查是利用一條細長而可彎曲的內視鏡,由肛門慢慢進入乙狀結腸,在電視螢光幕監察下,醫生可觀察及診斷乙狀結腸內的病變,如瘤腫或潰瘍。有需要時,醫生會抽取活組織進行化驗及切除腸內的息肉。
- 大便有血
- 慢性腸瀉
- 便秘
- 排便異常
- 腸內有息肉
- 腫瘤

檢查前的預備
- 術前六小時禁止飲食。
- 請脫下身上所有衣物(例如內衣褲、假牙、飾物和隱形眼鏡等),然後換上手術衣。
- 病者須作左側臥,雙膝向上屈曲。
- 醫生會按病人需要,處方鎮靜劑或麻醉藥物。
- 醫生把乙狀結腸內視鏡由肛門放進乙狀結腸內,病者會感覺腹部有脹迫感或欲排便的感 覺,均屬正常。
- 檢查過程約需十五分鐘。
- 檢查後,應臥床休息,待鎮靜劑藥力消失後方可起床活動,而鎮靜劑藥物可能需要三至 四小時才完全消失。
- 由於醫生在進行檢查期間把空氣打入腸內,以增加觀察範圍,所以病人檢查後會有氣體 排放出來。
- 若腹部有劇痛或大便排血,請即通知醫護人員。
檢查前:
- 須服食瀉藥以清潔腸道;這些藥物可能會引致噁心、嘔吐、腹痛或腹脹等不適。
檢查期間:
- 注射的鎮靜藥物可能會引致血壓低、呼吸困難等徵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休克或昏迷; 年長病人,出現這些徵狀的機會較高。
- 乙狀結腸內視鏡檢查,腸穿破的機會率為千份之二;但如以乙狀結腸內視鏡作治療時, 腸穿破的情況會高出幾倍
- 腸穿破會導致腹膜發炎。患者須於全身麻醉下進行剖腹手術,修補或切除穿破的腸;據 統計,術後死亡率約為百份之五。
檢查後:
- 會有腹痛、腹脹等情況。多屬暫時性,將於一小時內緩解。
結腸內視鏡檢查(腸鏡)詳情
為何需要接受此檢查?
結腸內視鏡檢查(腸鏡)是利用一條柔軟而可彎曲的內視鏡由肛門進入直腸,經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直至盲腸部位進行大腸檢查。醫生在電視螢光幕觀察腸內的狀況或病變,如腫瘤、潰瘍或息肉等,有需要時,醫生會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或作止血或息肉切除。
- 大便有血
- 貧血
- 大便習慣改變 (一時便秘,一時肚瀉)
- 慢性腹瀉
- 原因不明之腹痛
- 息肉、腫瘤
- 大腸癌普查

- 檢查前須先將腸道完全清潔,避免糞便阻礙觀察大腸情況;洗腸可於門診或入院進行,請按醫生處方服食瀉藥。
- 術前六小時禁止飲食。
- 請脫下身上所有衣物(例如內衣褲、假牙、飾物和隱形眼鏡等),然後換上手術衣。
- 病者須作左側臥,雙膝向上屈曲。
- 醫生會按病人需要,處方鎮靜劑或麻醉藥物。
- 醫生把腸鏡由肛門放進大腸內,病者會感覺腹部有脹迫感或欲排便的感覺,均屬正常。
- 檢查過程約需三十分鐘。
- 檢查後,應臥床休息,待鎮靜劑藥力消失後方可起床活動,而鎮靜劑藥物可能需要三至四小時才完全消失。
- 一般情況下,在檢查後的一小時便可嘗試進食,但請先向醫護人員查詢以確保安全。
- 檢查後出現短暫性腹脹或腹痛屬正常現象,通常會於一小時後逐漸減退。
- 由於醫生在進行檢查期間把空氣打入腸內,以增加觀察範圍,所以病人檢查後會有氣體排放出來。
- 若感到劇烈腹痛或大量排出血便,請即通知醫護人員。
- 腸穿破會導致腹膜發炎。患者須於全身麻醉下進行剖腹手術,修補或切除穿破的腸;據統計,術後死亡率約為百份之五。
- 切除息肉後可能會有腸出血的現象。腸出血機率為千份一。此徵狀通常於檢查後二十四小時內發生。
內視鏡逆行胰膽造影詳情
為何需要接受此檢查?
利用電子內視鏡,藉導管將顯影劑注入總膽管及胰管內,再用X光儀器顯示胰管及肝膽管道的圖像,以診斷胰管及肝膽道病變,例如結石、腫瘤等。需要時,可利用儀器把結石取出;亦可放入體內或體外引流導管,將膽汁引流,緩解阻塞性黃疸的徵狀。

- 手術6小時前禁止飲食。
- 請脫下身上所有衣物(例如內衣褲、假牙、飾物和隱形眼鏡等),然後換上手術衣。
- 手術前請先排清小便。
- 通常在靜脈注射鎮靜劑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進行
- 將局部麻醉藥噴於喉部,減輕檢查時之不適
- 將牙墊放於上下顎間
- 左側臥於檢查床上
- 在檢查進行期間,需要時會用鼻導管補充氧氣
- 醫生把內視鏡由口腔放入,經過食道、胃至十二指腸之總膽管出口,進行造影
- 整個過程會使用儀器監察生命表徵(包括血壓,脈搏及靜脈血氧飽和度)
- 檢查約需十五分鐘至一小時
- 檢查進行時如感到某程度的不舒服,請保持放鬆,如常呼吸,你的合作有助檢查順利完成
- 因曾注射鎮靜劑,會有暈眩感覺,應臥床休息數小時,待藥力過後才可起床活動。
- 檢查後不能立刻進食,護士會告訴你何時才可進食。
- 可能會感覺喉部不適或胃部脹滿,這些現象稍後會自動消失,不用擔心。
- 腹痛、腹脹等情況多屬暫時性,一般會於一小時內緩解。
- 若腹部劇痛,發熱或嘔吐,請即告訴醫護人員。
- 內視鏡逆行胰膽造影的併發症包括胰腺炎、腸壁穿孔及出血。如需接受治療程序(如乳頭切開、取石、放置支架等),胰腺炎的風險約為3-5%、出血2-5%、穿孔1%、死亡率低於 1%。
膠囊內視鏡檢查詳情
為何需要接受此檢查?
膠囊內視鏡是一種嶄新的儀器,透過吞服膠囊,將消化道內的影像無線傳送至體外的記錄儀。膠囊體積如一粒藥丸般的大小,附有小型無線攝影機。透過膠囊內視鏡,醫生可直接目測食道、胃、小腸及大腸部位。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膠囊內視鏡,分別應用於食道、小腸及大腸。此檢查可顯著幫助診斷消化道內胃腸疾病(如隱性的腸胃道出血、炎症性腸病、小腸息肉或腫瘤及乳糜腹瀉等)。一般情況下,膠囊內視鏡會在手術後八小時內自然排出體外。
患者只需吞下如維他命丸的膠囊內鏡,它就會如微型潛艇般漫遊人體,隨腸蠕動前進,膠囊內鏡一秒可拍攝兩張影像,在八小時的過程,共拍得超過六萬張相,最後會串成一個如影片的檔案,而膠囊內鏡最後會自行排出體外。
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膠囊內鏡,分別應用於食道、小腸及大腸。食道的膠囊有兩個鏡頭,可以一前一後拍攝每秒 14 張影像;而大腸膠囊亦有兩組鏡頭,當進入胃部後 3 分鐘就會先關閉,而在一小時後再拍攝大腸的情況。
要補充一點,膠囊內視鏡僅作檢查用途,如發現小腸出血或有癌前病變,便需進一步以小腸鏡抽取組織進行化驗,又或利用手術把腫瘤切除。

- 醫生會向病人解釋檢查的原因、過程及可能出現之併發症,病人明白後便可簽署同意書。
- 病人應告知醫生及護士所有以往病歷、曾進行過的手術、最近所服用的藥物及因藥物而引致的併發症。
- 請於檢查前七天停服含鐵補充劑。
- 術前6小時禁止飲食。
- 腸道必須乾淨。
- 請遵照醫生之指示,並按時飲用潔腸劑及注意飲食及潔腸指引。
- 為免影響感應貼的黏性、請勿在腹部搽抹潤膚露或香粉。如有需要,應按護士指示剃去腹部肚臍上下約十五厘米範圍的體毛。
- 請勿塗唇膏或潤唇膏,以免影響影像質素。
- 請穿著寬身上(女士請勿穿著連身裙)。
- 請在預約時間到達內視鏡檢查中心。
- 檢查前,護士會在病人身上不同部位貼上接收儀器,並在腰間戴上數據記錄儀;
- 病人以水送服一粒膠囊內視鏡,醫護人員會用監控儀器確認膠囊內視鏡已進入病人胃部;
- 在吞服膠囊約 2 個小時後,護士會定時檢視膠囊的位置,並跟據醫生的指示作出安排。
- 約 4 小時後,當護士鑒定膠囊已進入小腸,可依照護士指示進食少量食物。
- 檢查期間,可自由活動;但仍須依照護士指示,準時回到內視鏡中心檢視膠囊的位置。
- 自由活動期間,需每隔 15 分鐘查看數據記錄儀的指示燈是否有藍色閃爍,確保每秒閃爍兩次。
(緊記 – 不要靠近强電磁場源,例如 MRI 設備或非專業無綫電設備(如路由器)等。) - 為免影響記錄數據,在此期間請不要拆除記錄儀設備或將腰帶取下,避免數據記錄儀突然受到移動或遭受重擊。
- 於膠囊內視鏡排出前,不能接近任何強力電磁區域,如磁力共振儀器。
- 如在檢查過程中出現腹痛、噁心或嘔吐等現象,應立即聯絡醫生或護士跟進。
- 當膠囊從體內排出後表示膠囊內視鏡檢查結束。
- 在檢查結束及退回所有儀器兩小時後,便可恢復正常飲食及活動。
- 腸道閉塞,膠囊無法排出(罕見例子)
膀胱鏡檢查詳情
為何需要接受此檢查?
膀胱鏡檢查可用以診斷出現在膀胱、男性前列腺及尿道的病變。臨床上,膀胱鏡能用以擴張尿道、 清除膀胱血塊、抽取膀胱或尿道病變活組織,以及協助插入或移除輸尿管支架等。
治療成效
此檢查的預期成效是取決於不同的適應症,它能協助診斷及評估膀胱及尿道問題,亦可同時進行尿道擴張術、膀胱沖洗、活組織檢查、輸尿管導管支架插入或移除或逆行性腎盂造影。

- 術前六小時飲食。
- 請脫下身上所有衣物(例如內衣褲、假牙、飾物和隱形眼鏡等),然後換上手術衣。
- 手術前請先排清小便。
- 檢查會在局部麻醉、靜脈注射鎮靜劑、監測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進行。在手術進行前,會經由尿道口注入局部麻醉潤滑劑;
- 把膀胱鏡沿尿道及前列腺(如病人為男性)進入膀胱,將生理鹽水注入膀胱,待膀胱脹滿後,詳細檢查內部是否有任何異常
- 如有需要,膀胱鏡檢查進行期間,亦可同時進行尿道擴張術、膀胱沖洗、活組織檢查、輸尿管導管支架插入或移除或 X-光逆行性腎盂造影。
- 病人應每天攝取約 2000-2500 毫升的水份(包括飲料及食物中的水份),以預防感染。如患有心臟病或腎病,請先向醫護人員查詢。
- 小便時可能會出現輕微刺痛、尿頻、尿急及帶血現象,這些症狀通常會在數天後逐漸消退。
- 如需在膀胱鏡檢查時一併抽取組織檢驗,一般在一星期後便會得知切片結果。
檢查期間
– 麻醉併發症(罕見)
– 尿道或膀胱穿孔(罕見)
– 尿道假通道
檢查後
– 尿道感染(< 5%)
– 血尿及排尿困難
– 尿道狹窄(< 5%)
– 急性尿瀦留(罕見)
支氣管鏡檢查詳情
為何需要接受此檢查?
支氣管鏡檢查是利用一條幼細而有彈性的內視鏡,經口腔或鼻腔放入氣管及支氣管枝,以觀察及 檢查病人肺部的主要氣道。
適應症
- 治療上的應用
– 移除氣管內異物
– 止血
– 吸走積聚在氣管內的分泌物 - 診斷上的應用
– 咳血
– 頸淋巴腫脹
– 長期咳嗽
– 吞嚥困難
– 聲音沙啞
– 呼吸困難、氣喘
– 長期胸痛
– 胸部 X-光檢查結果異常

- 術前六小時禁止飲食。
- 請脫下身上所有衣物(例如內衣褲、假牙、飾物和隱形眼鏡等),然後換上手術衣。
- 手術前請先排清小便。
- 檢查期間,醫護人員會密切監察病人的血壓、脈搏及血含氧量等
- 一般會安排病人採用仰臥式姿勢
- 醫生會在鼻腔或咽喉噴入局部麻醉劑,以舒緩放置內視鏡時之不適。如有需要,亦會經靜脈注射鎮靜藥物
- 把內視鏡通過口腔或鼻腔放入氣管及支氣管枝,以觀察肺部情況
- 如有需要,醫生會抽取肺組織作進一步化驗
- 檢查期間,氣道可能會受到刺激而引致咳嗽
- 檢查後兩小時內,應避免進食及飲水,以免造成誤嗆。
- 麻醉後可能會感到暈眩,首數小時應臥床休息。
- 若感到疼痛或呼吸急促,請通知醫護人員。
- 檢查後的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出現輕微咳嗽、喉嚨疼痛、聲沙及痰中帶血現象,醫生會處方 藥物以舒緩症狀。
- 抽取肺組織的病人需接受胸部 X-光檢查。
- 通常可即日或翌日出院,高危病人則可能需要留院作進一步觀察出血或氣胸等併發症。
飲食
- 檢查後兩小時內,應避免進食及飲水,以免造成誤嗆。
- 心律不正
- 氣胸
- 咳血
- 呼吸道感染
- 支氣管痙攣等
超聲內鏡檢查詳情
為何需要接受此檢查?
超聲內鏡是一種結合內視鏡及超聲波的常用外科儀器,此儀器能有效用於觀察器官內部的組織和結構。由於其附在內視鏡頭部之超聲波儀器可深入病人體內,靠近病源進行檢查,所以診斷結果亦較為準確。
治療成效
此檢查能應用於:
- 觀察: 觀察消化道的表面
- 診斷: 多年研究數據顯示,此檢查能診斷食道、胃、胰、膽、肝、大腸及肺部之疾病,於癌症分期上之成效尤為顯著
- 導引: 在超聲內鏡的顯示下進行微針穿剌抽取細胞組織化驗以確定病因,以及進行各類注射治療
- 治療: 例如腹腔神經叢阻滯及胰臟假性囊胞引流術

- 醫生會向病人解釋檢查的原因、過程及可能出現之併發症,病人明白後便可簽署同意書。
- 術前6小時禁止飲食。
- 如病人患有任何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及服用任何藥物(例如:阿士匹靈(Aspirin)、華法林(Warfarin)、保栓通(Plavix)、拜瑞妥(Xarelto)、達比加群(Dabigatran)、中草藥及營養補充品等),請告知醫生。
- 此檢查會經靜脈注射適量鎮靜劑或監測麻醉下進行;
- 在病人的喉部噴上局部麻醉藥,隨即把超聲內鏡經口部放進病人體內進行檢查;
- 檢查期間,病人可能會感到噁心及上腹膨脹不適;
- 視乎個別情況而定,整個內鏡檢查一般需時約 15分鐘-1小時。
- 數小時內,喉部麻醉藥會引致吞嚥困難
- 腸道穿孔、出血、心肺併發症等(罕見)
- 超聲內鏡微針穿刺或組織抽取的檢查風險會視乎檢查部位而定,包括縱隔炎,胰臟炎及感染
- 腹腔神經叢阻滯的風險會包括短暫性腹瀉,短暫性血壓不穩定,短暫性腹痛及膿瘡形成
- 心律不正
- 氣胸
- 咳血
- 呼吸道感染
- 支氣管痙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