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2850 5050

查詢熱線

皮膚癌最常見的類型之一

基底細胞癌

馬上開始你的專業可信的醫療服務

普遍基底細胞癌症狀及病徵

不少人對基底細胞癌都比較陌生,甚至不曾聽過這個名字,但它卻是皮膚癌最常見的類型之一。

基底細胞癌多出現在面部,特別是眼瞼、頰部和鼻,所以我們往往可以透過皮膚的變化,以察覺病情。癌症早期表現為局部皮膚出現是較小、較亮,幾乎是透明到粉色的、凸起但堅硬的小結節,伴隨毛細血管擴張,但沒有出現疼痛或壓痛的情況,而且皮膚失去正常光澤。

一段時間,可能是數月或數年後會出現反復結痂、脫屑,形成潰瘍,就像被蟲咬一樣。

cropped view of dermatologist holding dermatoscope while examining neck of patient with skin disease

基底細胞癌治療方法參考

基底細胞癌手術治療參考

  • 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但具體做法視乎腫瘤的大小和部位。只有當癌腫較大,或由表皮擴散入體內,才有需要切除更多組織。
  • 莫氏手術
    如果基底細胞癌的復發風險較高,而且腫瘤更大,延伸至皮膚深處或位於病人面部,就可能會進行莫氏手術。這是一種局部麻醉的微創手術,每切下一塊組織,就會以顯微鏡觀察,檢查樣本是否仍有存在癌細胞,直到切下的皮膚不見癌細胞。
  • 激光手術
    用激光束代替手術刀,好處是較少流血,可用來切開人體的組織、除去病人身體表面的潰傷。
  • 切除淋巴結
    癌細胞有時候會入侵鄰近的淋巴結,切除腫瘤附近的淋巴結可避免癌細胞隨淋巴液在淋巴管裏擴散到其他部位。

基底細胞癌其他治療參考

  • 刮除和電灼
    局部麻醉患處,並小茶匙般的刮除刀挖出腫瘤,然後用電灼的方式止血,同時殺死四周殘餘的癌細胞。傷口通常會在幾個星期之內癒合,而疤痕的程度則因人而異。這個方法主要治療在背部、胸部、手和腳上的腫瘤。
  • 冷凍治療
    冷凍治療主要適用於皮膚表面積較小的腫瘤,以超低溫的液態氮或液態二氧化碳噴灑腫瘤所在的位置,凍死癌細胞。有部分病人可能需要進行數次冷凍治療,才可以徹底清除癌細胞。
  • 光動力療法
    光動力療法結合了光敏藥物和光療法來治療表層皮膚癌。治療期間,使用一種經靜脈注射或於患處塗抹,並經光照才起作用的治癌藥物,然後用激光照射患處,那些藥物便會開始攻擊癌細胞。
  • 局部免疫治療
    部分面積較小的腫瘤可以用一種名為Imiquimod的乳膏治理,以激發免疫系統對付癌細胞。大多適用於難以動手術的部位,或體內腫瘤生長多於一處的病人。
  •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利用射線殺死癌細胞,即用放射光束瞄準癌細胞,令其萎縮。但大多數癌細胞不容易被輻射殺死,因此需要高劑量。
  • 化學治療
    順鉑(cisplatin)和5-氟尿嘧啶(5-FU)等藥物會注入靜脈,攻擊已經擴散到淋巴結和其他器官的癌細胞。

基底細胞癌診斷方法參考

當懷疑可能患有基底細胞癌,會先進行初步及簡單的檢查,例如檢查皮膚上的突起物、詢問有沒有曬太陽的生活習慣、家族的癌症發病史。如有需要,則需採取進一步檢驗,作更準確判斷,主要涉及:

  • 活組織檢查
    • 皮膚活檢
      從受影響的皮膚中抽取樣本,放在顯微鏡下檢驗,以確認病人是否患有癌。病人需要進行的活組織檢查類型取決於病變的類型和大小。檢查類型包括:刮除活檢、鑽取式活檢、切除性與切開性活檢。
    • 淋巴結活檢
      基底細胞癌擴散到皮膚以外地方的情況並不常見,但萬一出現擴散跡象,最先會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所以如果察覺到病人淋巴結過大或過緊,就可能需要進行淋巴結活檢,以查明癌細胞是否已經擴散。
  • 影像檢查
    如果癌細胞出現擴散到遠處器官的跡象,就需要透過影像檢查作更仔細的檢查。
    • 電腦斷層掃描(CT)
      電腦斷層掃描是一種特殊的X光檢查,利用電腦分析影像,可由橫斷面評估腫瘤的大小、侵犯範圍等。
    • 磁力共振(MRI)
      磁振造影可精準定位出腫瘤侵犯的範圍,了解腫瘤是否侵蝕鄰近的脂肪、肌肉、其他器官、血管和神經。

基底細胞癌常見問題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基底細胞癌大約佔皮膚癌的70%-85%。基底細胞癌形成於表皮細胞,不過一般影響範圍不大,多長於臉、頸、鼻和耳,而且生長緩慢,不會擴散到其他組織,所以基底細胞癌大多不會致命。

不過,如果不接受治療,癌細胞有可能深入皮膚的深層,損害附近的皮膚,令治療變得困難,增加皮膚癌復發的機率。

 

由於基底細胞癌腫瘤和痣在外型上有點相似,很容易會把兩者混淆。不過,我們可以透過「ABCDE」方法來分辨它們。

 

A是Asymmetry(不對稱),如果皮膚上新長出不對稱的黑色或棕色斑點,或是原本存在的痣,形狀逐漸改變成不對稱,就需要留意;B代表Border(邊緣),當皮膚上斑點的邊緣出現不規則現象時,有機會是皮膚癌;C代表Color(顏色),一般的痣大多是單一顏色的,但如果有顏色變化或顏色不均勻的斑點,無論是變深或變淺,都要特別小心;D代表Diameter(直徑),如果皮膚上的斑點越來越大就要小心,如果超過直徑0.6厘米就要特別注意;E代表Enlargement(擴大),如果斑點明顯地出現快速擴大的情況,就很有可能是皮膚癌。

基底細胞癌在發展時很少引起疼痛,雖然輕傷後可能會出⾎,形成結痂和癒合,但因為傷⼝反覆結痂和癒合,⽽且發展緩慢,所以很容易被誤認為只是⼀般傷⼝。

再加上基底細胞腫瘤與一些斑點外型相似,容易被忽視。如果發現任何不尋常、剛剛出現或改變了形狀的皮膚病變情況,應盡快就診。

進行冷凍治療、刮除與電灼治療都有機會留下疤痕。另外,由於使用莫氏手術,傷口面積會較大,單靠縫針難以完全癒合,病人可能需要在其他身體部位移植薄皮過來修補外觀。

基底細胞癌主要成因是與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有關,但如果患有罕見的遺傳疾病例如前文提到的著色性乾皮症(Xeroderma Pigmentosum)和基底細胞痣症候群(Basal cell nevous syndrome),會增加患上基底細胞癌的風險。

由於陽光對皮膚所造成的傷害是不能還原的,康復者在原位或其他部位再次發現腫瘤的風險亦會較高,所以一旦發現皮膚狀況有變,應盡快求醫。